一、学术委员会
主任委员: 顾 强 教授 苏州科技大学
副主任委员: 毛小勇 教授 苏州科技大学
委 员: 李国强 教授 同济大学
肖 岩 教授 南京工业大学
徐赵东 教授 东南大学
童根树 教授 浙江大学
赵金城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叶继红 教授 中国矿业大学
杨庆山 教授 重庆大学
田石柱 教授 苏州科技大学
丁海平 教授 苏州科技大学
二、管理机构
重点实验室 主 任 毛小勇 教授
副主任 田石柱 教授
副主任 丁海平 教授
三、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
1.钢结构理论及其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节点、支撑、耗能段等钢构件的力学性能研究;中心及偏心支撑钢框架、钢板剪力墙、自复位钢结构、交错桁架等结构体系的破坏机理及抗震性能研究;各类钢结构体系的地震作用折减系数和性能化抗震设计理论的研究。近 几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参编规范(规程)3部;参编的《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2015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9篇,其中SCI/EI检索30篇;参与了多项大型钢结构工程设计、施工与监测。
2.混凝土及组合结构性能与抗火
主要研究内容:组合结构抗火、组合结构抗震性能、PEC柱等新型组合构件性能与设计、轻骨料混凝土构件、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框架-错列剪力墙结构等。近 几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1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87篇,其中SCI/EI检索26篇,其中“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4篇,参与重大工程实践10余项。与企业联合培养硕士获江苏省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奖一等奖(基于校企合作的土木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3.结构动力灾害数值模拟及防护
主要研究内容:近场波动的数值模拟、大型复杂场地地震动模拟,岩土体数值模拟分析及应用,不同土类的本构关系,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结构动力灾变和结构振动控制等。近 几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5篇,其中SCI/EI检索21篇,授权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主要研究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既有建筑结构性能提升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近断层地震动高效数值模拟技术及工程特性研究)。
4.结构抗震与桥梁健康监测
主要研究内容:远程协同拟动力试验和抗震混合试验技术的系统试验平台、边界条件模拟方法、数值积分方法、试验子结构与数值子结构耦合方法等;智能传感器和布拉格光纤光栅传感器在土木工程应用中的基础研究及在大型桥梁健康监测中的应用研究等。近3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参编规范(规程)1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1篇,其中SCI/EI检索20篇,参与多项大型桥梁结构的监测。参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抗震试验规程》JGJ/T 101-2015)。
四、学术骨干简介(请点击姓名查看)
序号
| 研究方向
| 姓名
| 性别
| 学位
| 职称
| 年龄
|
1
| 钢结构理论及其应用
| 顾 强
| 男
| 博士
| 教 授
博 导
| 64
|
赵宝成
| 男
| 博士
| 教 授
| 47
|
唐柏鉴
| 男
| 博士
| 教 授
| 42
|
李启才
| 男
| 博士
| 副教授
| 49
|
孙国华
| 男
| 博士
| 副教授
| 39
|
2
| 混凝土及组合结构性能与抗火
| 毛小勇
| 男
| 博士
| 教 授
| 44
|
邵永健
| 男
| 博士
| 教 授
| 55
|
| | | | |
方有珍
| 男
| 博士
| 教 授
| 45
|
唐兴荣
| 男
| 博士
| 教 授
| 55
|
刘 凡
| 男
| 硕士
| 教 授
| 55
|
3
| 结构动力灾害数值模拟及防护
| 丁海平
| 男
| 博士
| 教 授
博 导
| 52
|
范存新
| 男
| 博士
| 教 授
| 50
|
顾欢达
| 男
| 博士
| 教 授
| 60
|
陈 鑫
| 男
| 博士
| 副教授
| 34
|
鲍四元
| 男
| 博士
| 副教授
| 38
|
杨冬英
| 女
| 博士
| 副教授
| 38
|
4
| 结构抗震与桥梁健康监测
| 田石柱
| 男
| 博士
| 教 授
博 导
| 55
|
常 军
| 男
| 博士
| 教 授
| 45
|
陈建兵
| 男
| 学士
| 教 授
| 45
|
孙 敏
| 女
| 博士
| 副教授
| 48
|
王大鹏
| 男
| 博士
| 副教授
| 38
|